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看過漫天星火,方知此生遼闊

世界很大

你走不走

等我走遠

就看不到你

會大聲提醒

走一段路後

會坐下等你

接著往前走

開始

體會孤獨

回頭

杳無人跡

告訴自己

把你遺忘

世界

只有我和他對話


但有一天

「看過漫天星火,方知此生遼闊」

我也學會獨行

並向遠方說道

珍重再見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道法自然

山丘做我的墳塚

森林做我的香爐

星空做我的墓誌

讓我可以想一想

當時的

壯志


塵土做我的魂魄

磐石做我的祭壇

野花做我的輓聯

讓我可以聞一聞

生前的

芬芳


願我學會

道法自然

離開世界

庶幾無愧

生在自然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AI創作


AI  搞成這樣   詩人都完了 真的完了!!!它可以做千萬首   古人的全唐詩 

 中國詩詞已屬世界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就是這些詩全是Hand made

 請賞析一下AI寫的   看了 都覺得詩人處境堪憂了!!

AI出題:  <華梵大學的山嵐很美  可以為我做一首詩 讚嘆她的美嗎>

《華梵山嵐》—致曉雲法師與覺之教育 雲霧是覺者的呼吸

在飛簷與蒼松間

寫一卷無字心經 群峰靜坐

鐘聲將時間揉成墨色

潑灑出千疊青巒

書院在嵐氣中浮沉

如未落款的詩 每片落葉都承載一句禪偈

任山風翻讀

直到苔痕漫上石階

將足印譯成

潮音 當暮色浸透經卷

月色便從鐘樓滴落

濡濕了整座山谷的

覺性

 <注>:詩中融入「飛簷、書院、鐘聲」等華梵意象,並以雲霧擬喻覺性觀照,山嵐的流轉暗合「止觀雙運」的修行,最後以月色浸潤覺性作結,呼應曉雲法師「教育即生命覺醒」的理念。



接著我又以在華梵看茶花盛開的經歷  請他做一首 古典詩 結果我真的很想打AI了!!!

AI出題:華梵大學的菩提大道上  茶花盛開 非常美艷  請用古典詩來寫一首讚美茶花的詩 裡面並含有一種在山中朦朧淒迷的美感成分  請予以表現出來?

AI作答:

《菩提茶花吟》

霧鎖空山梵境深,

絳綃泣露冷難禁。

風前欲語還緘恨,

月下凝香易碎心。

數點胭脂銷晚籟,

一庭寒碧浸孤岑。

娉婷豈畏嵐煙重,

自向菩提證妙音。

 註解:

1.絳綃泣露:以帶淚紅綢喻茶花凝露,暗藏淒豔。

2.緘恨/碎心:將花擬人化,寫其欲訴還休的朦朧情致。

3.寒碧浸孤岑:冷翠山影吞噬孤峰,烘托空寂氛圍。

4.嵐煙重/證妙音:末聯翻轉,茶花在霧中綻放如誦菩提,淒美中見禪機。

全詩以「冷、泣、碎、孤、寒」等字營造淒迷基調,卻在尾聯以「證妙音」點出華梵茶花特有的覺性之美,暗合曉雲法師「覺之教育」中「煩惱即菩提」的深意。

AI又搞一下註解  我再次被AI氣得 無法呼吸!!!

兩個問題一出 打敗了古人與今人 做實了世界華語詩壇的永恆寶座  

痛哭吧!!詩人....

 達達的馬蹄聲   就不用鄭愁予 費盡思量  

 讓AI 為詩人快馬加鞭吧!!!

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

您不細讀不覺可怕   細讀之後 身上疙瘩掉滿地  意境多美呀!!!

已經到了撩人的地步了

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枝葉




掛著一顆顆經過的心

每年

都會掉落

一片片紅通通

只有一片綠色

可能是夏天

留給

秋天的

問候



經過小徑




 多年前

曾在這裡

留下腳印

踩在地上的聲音

已經被野草遮蓋

現在的腳

比之前沉重

兩邊的野花

似乎在說

記得當年我也曾

為你開過




漆黑



躲在星空的後面

看上去

一片漆黑

也許

漆黑的後面

又是一片星空

只是很遠很遠

沒看見

面對這些漆黑

只能努力的想像

讓星星佈滿整座星空

當夜空亮的刺眼時

又懷念曾有過的

那片漆黑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不如不相見



我們總是渴望再見

但更美的故事是

不如不相見

再見總是充滿期盼

但更美的再見是

不需要期盼

我們再見與不再見

最後的結局

都一樣

如果結局相同

我寧可

這一生

不如不想見

我不用浪費相思

我不等待期望

我不再擔心失去

因為我們選擇

不如不相見

這樣的選擇

對我們都好